牛舌餅


牛舌餅是北京傳統的燒餅點心,呈橢圓形像牛的舌頭而得名,以火烘烤而成,包入各式鹹甜內餡,像椒鹽、芝麻、白糖等,入口酥軟,但這種牛舌餅,在北京現已漸漸少見。
台灣牛舌餅,最初是以麵粉加入豬油,內餡則只有黑糖,後來才漸以牛油及麥芽糖代替。經過改良和變化,慢慢發展出鹿港和宜蘭兩種口感不同的牛舌餅。
鹿港牛舌餅,起初是平價又不出名的糕餅,當地碼頭搬運工人常以牛舌餅來充飢,是平民點心。後來被列入台灣的民俗特色小吃,傳媒廣泛報導才逐漸為人所熟悉。在鹿港的餅店,一般會以現擀現烤的方式,將油皮包入油酥,擀壓成酥皮,再包入麥芽糖餡,以手工擀壓成長條型,在烤盤上排放好,就可以用煎的方式將餅煎熟。正反兩面來回的煎烤,待外皮微微焦黃,就可以起鍋,放到盤子裡,放涼後就可以販售。新鮮做好的牛舌餅,外皮鬆軟、寬厚札實、入口酥香、富有層次,內餡甜而不膩。除了傳統的黑糖和麥芽外,還有發展出花生、蜂蜜、芝麻、山藥等不同的口味。
若說鹿港牛舌餅的特點是寬、厚、酥軟,宜蘭牛舌餅則是完全不同口感,窄、薄、硬脆,而且不帶內餡,像餅乾一般,又稱為「宜蘭餅」。將麵粉、牛油和麥芽糖等材料混和,攪拌後切成同等分量和大小的麵糰,再以手工擀成薄片,在餅皮的中間劃一道切痕,然後排放在烤盤,再以烤爐烘烤,製成金黃香脆的牛舌餅。宜蘭牛舌餅除了原味之外,慢慢發展出竹炭、咖啡、牛奶、綠茶等口味,而且還以超薄為特色,最薄可以做到只有一毫米厚,令人讚嘆。
0個留言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