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喝玩樂

星期二, 10月 03, 2006

蛋撻

 

跟據浸會大學教授吳昊考證,大約於1920年左右,廣州的酒樓和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,每星期都推出「星期美點」作為招徠,有廚師仿傚英國fruit tart的做法,以砂糖和雞蛋混和而成的蛋漿為餡,製作了蛋撻出來。1940年代開始出現在香港的西餐廳,其後酒樓開始有供應,到後來漸漸在茶餐廳流行起來,慢慢演變成香港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。
港式的蛋撻(台灣稱為蛋塔),從蛋撻的外皮來區分,大致上可分為酥皮蛋撻和牛油皮蛋撻兩種。酥皮蛋撻的撻皮像牛角包的酥皮,早期製作多數會加入豬油,撻皮厚實有層次感,入口鬆化。後來,隨著豬油被棄用後,酥皮蛋撻也漸漸被牛油皮所取代。
牛油皮蛋撻的撻皮製作方法則像英式餡餅的外皮(Pie Crust),有很香的牛油味,不過容易受壓而碎裂或變形。因末代港督肥彭而成名的「泰昌餅家」,賣的就是牛油皮的蛋撻。新鮮出爐時的蛋撻味道特別香濃,配以港式的奶茶和咖啡,是下午茶的不二之選。
香港有名的「檀島咖啡店」,則是以賣酥皮蛋撻馳名,據說其酥皮達128層,所以特別鬆化。價錢雖然不便宜,也是物有所值。

標籤: ,

3個留言

  • 3/10/06 02:56, Anonymous 匿名留言…

    檀香不及咖啡香
    島國今成蛋撻國~

     
  • 3/10/06 03:39, Anonymous 匿名留言…

    蛋撻真的好吃呀!

    我每次回港, 蛋撻、奶茶、雲吞麵、叉鵝飯、各式蒸飯, 都是頭等不能錯過的啊!

     
  • 3/10/06 07:33, Blogger CS Killer留言…

    =)

     
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