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魚燒

大阪最具代表性的小吃,除了「お好み焼き」(御好燒)之外,還有「たこ焼き」(Takoyaki)。
「たこ焼き」是燒八爪魚丸,又稱為「蛸焼」(章魚燒),是源自日本關西地區的傳統小吃,大阪的道頓堀就有很多專賣章魚燒的店。章魚燒最初引入到香港和台灣時,稱為「章魚小丸子」,外酥內嫩、餡料豐富加上美味的醬汁,很快就在香港和台灣流行起來。
章魚燒是源自大阪市的会津屋,会津屋以售賣「ラジオ焼き」(Radioyaki)聞名,老闆遠藤留吉,在昭和8年(1933年)發明了將牛肉、蒟蒻作為餡料的「ラジオ焼き」,結果大受歡迎。其後他又再改良,將ラジオ焼き和明石燒結合,以章魚切粒作餡,發明了章魚燒。
做章魚燒時,要利用一塊鐵鑄的特製鐵板,上面有一個個半球型的凹洞,稱為「たこ焼き器」。而製作章魚燒的材料主要是以雞蛋和麵粉做成的麵糊,將麵糊倒進燒紅的鐵板凹洞內,加入切粒的八爪魚、蔥、生薑、蒟蒻等,再加上炸天麩羅時留下的脆漿碎磈。待外層烤熟定型後,就用一根專用的長錐(或竹簽),將它反轉繼續烤,待烤熟成球型後上碟,然後在上層塗上特製的醬汁,灑上青海苔粉以及木魚屑(有的店還會抹上蛋黃醬和青芥醬),就完成了一個個美味的章魚燒。
在大阪,差不多家家戶戶也會自製章魚燒,平均每星期至少吃一次,作為晚餐配白飯吃之外,同時也作為小吃,可見大阪人對章魚燒有著狂熱的喜愛。
標籤: 吃的豆知識
5個留言
於8/5/08 02:24,
匿名留言…
匿名先生又來了
看到新文章真開心
其實章魚燒在家作不容易好吃也
現在會自己作的人較少了
大阪燒還好
廣島燒裡面放炒麵
我的香港朋友吃了都搖頭
跟台灣的"蚵仔煎"與"豬血糕"一樣
好像比較不對香港人的胃
於8/5/08 02:42,
匿名留言…
忘了說
那雙筷子插得角度很嚇人...
於8/5/08 03:33,
CS Killer留言…
=P
我能理解香港人的感受,日式炒麵並不能對香港人的脾胃,因此影響了廣島燒的印象。
而香港人未嘗蚵仔煎前,會以為是潮州蠔烙一樣的食物,但吃加了薯粉的蚵仔煎後,有如黏黏的不舒服感覺。
豬血在香港叫豬紅,香港人愛其軟滑脆嫩的感覺,但豬血加了糯米後,就變成QQ的感覺,那落差太大,讓香港人會感到失落。
說到底,香港人喜歡食物有一種「軟滑」的質感,而台灣人則喜愛有QQ的質感,那是兩個地方食物最常會有的特色。(當然不是全部食物都是這樣。)
於8/5/08 12:30,
匿名留言…
佩服佩服
版大一下就說出重點了
很多香港朋友的確是把"蚵仔煎"當成"潮州蠔烙"
(這兩者其實是兩種不同表現,連蠔的選擇都不同)
除了加芡粉外
"蚵仔煎"還加了甜辣醬...更是讓香港朋友驚嚇~
說到底,香港人喜歡食物有一種「軟滑」的質感...再度點頭10下
這兩天還跟香港朋友討論
廣州出名的布拉腸粉
香港人吃了只覺得加了一堆"澄麵"
港人喜歡軟滑的腸粉
受不了廣州QQ的腸粉
於8/5/08 12:45,
匿名留言…
阿~想起來了
不論大阪燒廣島燒還是章魚燒
日本人都可能再加一樣東西...美奶滋
這樣會可怕嘛? :)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