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喝玩樂

星期日, 11月 16, 2008

欒樨餅

 

農曆四月初八是佛誕,佛教徒會在當日舉行浴佛儀式,所以佛誕又叫做「浴佛節」。據記載,在廣東地區一帶,佛教徒還會做「欒樨餅」來供佛。
在香港的齋舖和素食館,每年佛誕前後,也會供應「蒝荽餅」,有時也寫作「芫茜餅」,不過,其實它並非用芫茜(香菜),而是用欒樨葉做的,由於「欒樨」字僻,所以寫作音近的「蒝荽」代替,結果跟芫茜弄混淆了,才會造成了誤會。
欒樨葉的學名為「闊苞菊」,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腫的功效,嫩葉帶有清香,其根、莖、葉可入藥。而廣東人則會在農曆四月期間,採其葉製作餅食,據說吃後有暖胃、去癪滯、去油膩等功效。將欒樨葉搗碎,以粘米粉、糯米粉和糖,加水搓成粉糰,再經過倒模,蒸熟後就成為了欒樨餅。
欒樨餅外皮深綠色,入口軟滑帶煙靭,味道清香,略帶甘苦,故此除了原味之外,一般還會以豆泥或蓮蓉做餡,以減其苦澀。由於欒樨葉在開花後,香味會隨之而消失,因此要趕在夏季開花前採收,才能做出清香的欒樨餅。所以每年,也只有在佛誕前後,才會有欒樨餅供應。

標籤: ,

0個留言
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