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喝玩樂

星期二, 10月 14, 2014

台灣鯛 / 吳郭魚 Taiwan Tilapia

 

吳郭魚源自非洲,俗稱「非洲鯽魚」,可以說是台灣人最為熟悉的魚類。據史料記載,吳振輝先生在1943年被海軍徵召到新加坡服役,在日本人的魚類養殖場,專責照顧「帝士魚」(即為莫三比克種的非洲鯽)。二戰後在回台前認識了郭啟彰先生,覺得這種魚很適合在台灣養殖,於是兩人相約在養殖場偷撈一百多條帝士魚苗回台。兩人坐船到基隆,再回旗津時,僅剩十三尾魚苗,五雄八雌,於是就開始在高雄養殖起來。由於來自南洋,所以最初稱牠為「南洋鯽仔」。民國37年時,高雄縣長在大貝湖放養此魚,並以兩人姓氏來命名為「吳郭魚」。
吳郭魚通常生長在淡水,屬雜食性,成長快速,生命力和適應力極高,繁殖力也強,其肉質鮮嫩,售價也很便宜。也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養殖魚類,站在經濟的角度來說,吳郭魚是未來解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。
後來,台灣又陸續引入不同品種的吳郭魚,經過雜交配種改良後,吳郭魚已非原來的莫三比克種,體型變得龐大,肉質也更鮮美,培育出「改良種吳郭魚」,並改名為「褔壽魚」。後來又培育出只有雄性的「單性吳郭魚」,以及魚體紅色的「紅郭魚」。自此,吳郭魚的養殖有了飛快的成長,並開始出口到歐美及日本,吳郭魚成為了台灣的「國寶魚」。後來又將紅色的吳郭魚放在海水養殖,培育出可以作為生魚片食用的魚類,並取名「潮鯛」或「姬鯛」,出口到日本。近來則將所有改良的品種,統稱為「台灣鯛」,並以這個名字開始在世界各地行銷。
中國大陸也有養殖吳郭魚,最初從越南傳入,稱為「越南魚」,現在則稱之為「羅非魚」。隨著台商到大陸開設養殖場,技術的轉移,加上產量的提升,在出口市場上,已漸漸成為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。

0個留言
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