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喝玩樂

星期日, 12月 04, 2005

麵包果

 

在太平洋南部馬來群島一些島嶼上,種了一種叫「麵包樹」,麵包樹會長出麵包果,成熟後會掉到地上,土人將麵包果拿來烤熟,就這樣吃著樹上長出來的麵包。
在台灣的花蓮和台東也種有麵包樹,阿美族人叫它做「巴吉魯」。每年6-8月收成的麵包果,外型跟大樹菠蘿很相似,果皮粗糙,也都有黏黏的液汁,不過卻比大樹菠蘿小許多,跟一個足球差不多大小。麵包果不能生吃,一般都會用火烤,乳白色的果肉,海綿質感好像麵包那樣,烤時會帶有麵包的香氣,烤熟後果肉變成黃金色而帶點甜味;果核去殼後也可以吃,味道有點像花生。此外,可以去皮後,把果肉切塊拿來油炸,或者加小魚乾、味噌來煮湯,都很美味。
除了果肉和果核之外,它的葉可以當作荷葉那樣,包裹著食物去蒸或墊底用。雄蕊可以曬乾後燃點,有驅蚊作用。果肉含有大量澱粉質和礦物質,而且纖維素也很豐富,還含有魚類才有的「鋅」礦物質。
在大溪地和南亞很多地方,都把麵包果當為主要食糧,對他們來說,可以說是上天恩賜的食物。

標籤:

2個留言

  • 5/12/05 12:38, Anonymous 匿名留言…

    睇到呢一篇,我就想起張小嫻寫既<麵包樹上的女人>佢係本書入面都有提過呢一樣野,所以我一直以來都想有機會試下.不過,我都唔會有機會去咁遠架啦,唯有睇下算lu....

     
  • 5/12/05 19:50, Blogger CS Killer留言…

    其實去花蓮都好近,飛去台灣都係兩個鐘,玩幾日,其中一日去花蓮咁,都ok丫~

     

發佈留言按此留言